所谓墙饰,就是指离地一米以内的墙面布置。
在幼儿园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墙饰为孩子提供丰富而具有操作性、探究性地材料,让他们主动参与、体验和探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利用。”墙饰”─作为幼儿园外部环境之一,它并不是一种摆设,,理应成为幼儿的创作工作室之一,应当为幼儿提供帮助,成为一个与社会接轨的游戏环境。这个环境要有足够的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应尽可能满足幼儿对自然的向往,尽可能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让他们有主人翁感。因此,我们在进行各种教育活动时,应重视对环境的利用,让环境说话,让墙饰为课程搭建平台,科学地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引导幼儿在健康的生活中愉快地,主动地发展。
托班的婴幼儿处在生命的最初阶段,是身体和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影响他们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由于两岁左右的孩子各方面发展具有明显的不成熟性,他们对成人有强烈的依恋,需要成人给予心理上的抚慰和关心。因此,为他们营造的生活环境应突出体现温馨和舒适、安全。
为了满足托班孩子生长发育的需要,促进他们的社会性、适应性的发展以及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考虑到托班孩子身材矮小,动作不协调,情绪多变化等特点,我们为他们提供的墙饰可用四个词来体现:美观、柔软、低矮、圆圆。
美观:主要指墙饰的布置:美观,和谐。墙饰中的图案造型、色彩形象等力求符合托班幼儿的审美观,所选的颜色以明亮的红、黄、绿、蓝为主,给托班幼儿以充分的美的体验和感受。
柔软:主要是指墙饰材料的软化处理。由于托班孩子的生活经验少,自控力差,在活动过程中容易出现碰撞,拌倒等现象,因此,墙饰上的材料主要以棉布、海绵、塑泡等软性材料为主。
低矮:主要是指墙饰的高度。墙饰的高度一般位于活动室的下层空间。下层空间主要是指墙面下部1/3处和地面。这些部位是幼儿视觉易于集中的部位,是孩子们参与,表现的主要场所。所以,墙饰的高度一般不超过(从地面算起)150公分,让幼儿一伸手、一抬头就能触摸到,领略到墙面上的图案,给幼儿以亲切感,安全感。
圆圆:主要是指墙饰上的物体形状以圆为主。托班孩子的动作不协调,如果墙饰上有方方、正正的角,会导致幼儿因动作失衡而致伤,从而使幼儿受到不必要的身体伤害。
墙饰的生成与发展是可以随着活动的开展而逐渐产生、发展和完善的。作为老师,应尝试和内化已知的策略,发展和创造新的策略,让幼儿在与墙饰的互动中得到发展。
一、让墙饰说话,在互动中体现安全。
托班孩子刚入园时,容易闹情绪,会大哭大闹,不肯离开自己的爸爸妈妈。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在9月初开设了主题为树宝宝一家”的墙饰活动。我们用咖啡色的灯芯绒作为树妈妈的身体(树干和树枝),再把它种”在离地50公分处,在树枝上贴上每个宝宝和爸爸妈妈的照片,作为它的树叶。这样,幼儿一进门就看见了可爱的树妈妈和树宝宝,看见了自己最亲近的人,他们就感到了特别的安全,心里特别高兴,情绪也就渐渐地稳定下来了。同时,我们的墙饰还根据孩子的需要而经常变化,如:允许孩子贴上自己喜欢的亲人的照片;允许孩子自己选定位置张贴照片;允许孩子贴上多张照片等等,从而实现幼儿与墙饰之间的互动,使他们在老师创设的墙饰中体验到一种安全感,成为建构自己知识的主角。
二、师生共创,在互动中鼓励幼儿积极参与。
以往的墙面设计可以说是教师包办的,即使有幼儿参与也仅限于将幼儿的作品拿来点缀一下,并没有真正放手给幼儿,特别是低龄幼儿,年纪越小,老师越容易看不起”他们,觉得他们存在着客观上的局限:知识经验缺乏,各方面能力较弱,特别是动手能力方面:差、慢。其实,只要我们教师改变一下自己的角色:由原先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成观察者、倾听者、提问者、合作者及决策者等多种身份,你就会发现托班孩子的动手能力并不逊色于别的孩子。如春天真美好”的主题活动中,我多次带孩子去户外,观察春天的特征,和他们一起在草地上翻跟斗,摘小花,捉小虫,放风筝,做各种关于春天的游戏。有了这些具体的感性知识,我再引导幼儿共同制作春姑娘来我家”这一主题墙饰。我们先共同回忆:春姑娘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它喜欢和哪些小动物交朋友?你喜欢春天吗?春天里的花草变得怎么样啦?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春姑娘最喜欢穿绿衣服,喜欢和花蝴蝶、毛毛虫交朋友,春天里许多小花都开了,柳树发芽了,我最喜欢春天了。”我见时机已到,就拿出许多绿颜色的皱纸,并提出要求:双手捏住纸的两端一拧,直至拧完整条皱纸。哈哈!一会儿,一条长长的绿色的柳条就做好了。这时,孩子们一边提醒”我:戴老师,快把它贴到墙壁上去,让柳树和我们在一起,一边非常兴奋的争着伸出他们笨拙的小手认认真真地拧起柳条来。一会儿,许多条碧绿碧绿的柳条就呈现在我们面前,煞是好看。孩子们还创造性地做出了许多花蝴蝶、形状各异的小小草,并把它们粘在柳条的旁边。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来的经验和能力是我们在传统的教育策略下未曾发现过的,他们通过参与学习的过程,对春天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感受,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互动的方式,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性、自信心和主体性的发展。
三 、深化主题,在互动中引导幼儿渐进、发展。
真正互动的墙饰应具有发展性,就是说: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应不断深化,那么,幼儿的关键经验也会随之不断增加和深化。针对托班孩子涂鸦期的年龄特点,我们在墙饰上布置了一个宝宝画廊”的栏目,用于鼓励幼儿大胆涂鸦。具体的做法是:我们在墙壁上贴上几张空白的卡纸,提供给幼儿油画棒、颜料、水彩笔、海绵球(棒)等作画材料和工具。当孩子们在纸上画出各种不同的图案,如ω、О、≈、─、┆等,我们就及时地鼓励他:宝宝,你画的弯弯的线条多象妈妈的卷发啊!”宝宝的泡泡画的真棒,我好喜欢。”宝宝在这样的语言鼓励下,会更主动的动手、动脑,从而在下一个主题活动中,就会有更丰富的作品呈现出来。如:主题活动蓝蓝的海洋”,孩子们不仅画出了~、≈线,还添画了许多大O、小o,说是大鱼、小鱼的泡泡。在这样的墙面创设中,我们围绕着既定的主题,让孩子及时表达了真实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即使是粗浅的、简单的)。我们通过观察、倾听、询问,了解到了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使他们在原有经验基础上能不断的向更高的目标发展。
四、重视体验,在互动中传递教育信息。
主题区的墙面设置是用来配合班里的各种主题活动的,它有利于幼儿的情绪体验和交流。我们设立了几个专门的情感体验活动,按目标创设了几个同质情境,激发和强化幼儿的某一情绪体验。如庆:三八”活动中,我们在墙壁上布置了一排有背景图的塑泡纸,在塑泡纸上贴上了许多张椭圆形的白纸,作为妈妈的脸。然后提供给幼儿油画棒,水彩笔等,让孩子在椭圆形纸上画上自己妈妈的五官。这样,一个个夸张而富有情趣的妈妈就在孩子的笔下产生了。虽然,这仅仅是一幅布局不太合理,形状不够规范,颜色不显鲜艳的儿童画,但里面却包含了我们孩子对妈妈的那份深深的爱恋之情。离园前,孩子们拉着妈妈的手共同欣赏自己和同伴的作品,母子俩抱在一起,其乐融融。通过这样的体验,不但增加了母子之间的感情,还教育了幼儿如何关心家人,热爱自己的家庭,更让幼儿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接受到了新的教育信息。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并没有创设一个教师上面讲,幼儿下面听的教学环境,也没有刻意强调妈妈的辛苦,而是通过一个自然的活动过程,让幼儿自然的抒发对妈妈的爱。在这种情绪体验下,教与学的鸿沟在师生共同作用的环境中消失了,孩子从老师所教中学,老师从孩子所学中教。
五、提供材料,在互动中鼓励幼儿积极探究。
材料是幼儿探究和学习的中介,尤其是科学领域的学习,更要借助于材料。作为教师,所提供的材料应既符合幼儿的兴趣、需求和原有水平,又要蕴含教育目标和内容。动手操作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其积累知识经验,丰富事物表象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墙饰布置和投放材料时,我们树立了为幼儿的活动需要服务的观念和意识,争取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如主题活动好听的声音”,目的是培养托班幼儿的听觉能力。我在墙壁上贴了许多幼儿熟悉的、喜欢的小动物图片,让幼儿用好听的声音与小动物交谈、给小动物唱歌听,模仿各个小动物的叫声。还在墙壁上挂上了许多不同材料的、会发出不同声音的物体,如:小纸片、小勺子、小木片、小塑料片、小铁条等,让孩子有空敲几下,玩几次,探究一下声音的变化,知道在我们的生活周围,有许多会发出声音的东西,还鼓励孩子回家和爸爸妈妈找出家中会讲话”的物品。孩子在不断操作、寻找中发现了许多问题,获取了新的生活经验。如,知道了敲大碗和敲小碗发出的声音不一样”,敲得重和敲得轻发出的声音不一样”,爸爸敲和我敲的声音不一样”。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增强了对声音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还知道了不同材料不同使用的简单道理,并没有让材料异化为摆设性的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