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爸爸在线儿童骨损伤后的营养调理和功能训练

儿童骨损伤后的营养调理和功能训练 对骨的营养生长和骨折后的修复

2022-02-16 09:54:44育儿知识

  儿童发生骨损伤后,营养需求与膳食成为大多数家长关心的问题,常常不得不向医生请教。

儿童骨损伤后的营养调理和功能训练

  骨折患儿除了在最初阶段可能伴有轻微的全身症状外,其余时间里大多没有全身症状,所以像一般健康儿童的日常饮食一样,选用多品种、富有各种营养的饮食就可以了。要注意使食物易于消化和吸收,慎用对呼吸道和消化道有不良刺激的辛辣品(辣椒、生葱、芥末、胡椒)等。在全身症状明显的时候,应给予介于正常饮食和半流质饮食之间所谓的“软饭菜”,供给的食物必须少含渣滓,便于咀嚼和消化,烹调时须切碎煮软,不宜油煎、油炸。

  以上是骨折患儿的一般饮食原则。为了更快更好地促进骨折愈合,骨折病人还应根据骨折愈合的早、中、晚三个阶段,根据病情发展,配以不同食物,以促进血肿吸收或骨痂生成。

  早期(1~2周):原则上以清淡为主,如蔬菜、蛋类、豆制品、水果、鱼汤、瘦肉等.忌食酸辣、燥热、油腻,尤不可过早施以肥腻滋补之品,如骨头汤等,否则淤血积滞,难以消散,必致拖延病程,使骨痂生长迟缓,影响日后的功能恢复。

  中期(2~4周):饮食上由清淡转为适当的高营养补充,以满足骨痂生长的需要,可在初期的食谱上加以骨头汤、动物肝脏之类,以补给更多的维生素A、D,钙及蛋白质。

  后期(5周以上):受伤5周以后,骨折部淤肿基本吸收,已经开始有骨痂生长,主要应促进软骨细胞向骨组织转化的过程。饮食上应注意增加营养,调节钙磷摄入比例,补充足量蛋白质等。

  除了适当补充营养外,及时进行锻炼也有助于骨折修复及骨功能恢复。骨折固定患儿因肢体活动减少,易产生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或因静脉回流缓慢而造成肢体远端肿胀,故应鼓励他们做肢体功能锻炼,以达到恢复肢体功能的目的。

  功能锻炼是促使骨折痊愈的重要因素,经常维持肌肉的正常功能,保持一定的关节活动,可有效防止骨质量疏松,增加血液循环,有利于骨痂形成,同样也可推迟或减轻关节的退行性变化。

  第一阶段(伤后1~2周)为炎症消退期。患处局部肿胀、疼痛,骨折也容易发生再移位,软组织正处于修复阶段。

  功能锻炼的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使肿胀早日消退,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粘连。此期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是使患处肌肉做舒缩活动。上肢骨折病人可作握拳、提肩活动,握拳时使整个上肢肌肉用力,而后放松,活动肩关节时要弯腰至90度,用另一只手托住患肢的前臂作肩关节的环行活动。下肢骨折病人可作股四头肌收缩动作,使整个下肢肌肉用力后再放松,但不一定使膝关节屈曲。踝关节骨折病人可做一些足趾背屈动作。

  第二阶段(伤后3~4周)为骨痂形成期。患肢肿胀消退,局部疼痛逐步消失,软组织损伤已渐修复,骨折断端部分纤维连接并在逐渐形成骨痂,骨折的部位日趋稳定。此期锻炼的形式除继续进行患肢肌肉的舒缩活动外,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活动骨折附近的关节;上肢骨折者除作握拳、活动肩关节动作外,还可做一些主动性的关节伸屈活动,如活动腕关节、肘关节,整个上肢的伸屈、外展、内收,先由简单动作开始,逐渐增加,动作须柔和缓慢,随着骨折的愈合,活动次数可适当增加。下肢骨折者可进行抬腿和髋关节伸屈活动,并可上下肢结合,进行攀扶站立,逐步开始轻度负重活动。下肢股骨骨折儿童,在第4周后,可用双手撑床,作抬臀、伸屈髋、膝关节等动作。到4~6周后,可起床扶拐活动,但不能负重。

  第三阶段(伤后5~7周)为骨痂成熟期。这时患处软组织已恢复正常,肌肉有力,已有足够的骨痂,一般接近临床愈合,除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某一方面的关节活动仍需限制外,其他的活动都可以进行,活动的次数及范围可扩大。

  第四阶段(伤后7~10周)为临床愈合期。此期病人的骨折已达临床愈合,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是加强患肢关节运动,使各关节迅速恢复正常活动。上肢骨折病人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下肢骨折病人可作上下坡、上下楼活动,在拐杖或手杖保护下,做一些负重活动。

上一篇:人体附属性腺的组成及作用下一篇:孕期如何对胎儿实施冥想胎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