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爸爸在线小儿步态不稳的原因及治疗措施

小儿步态不稳的原因及治疗措施 步态不稳的护理措施

2022-02-18 17:15:22育儿知识

  小儿如果在18个月以前走路不稳,这属于正常的运动发育阶段。除此之外,应考虑是否由疾病引起的。步态不稳常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小儿步态不稳的原因及治疗措施

  (1)骨骼病变。如果孩子智力正常,但走路较正常同年龄小儿晚,且走路呈跛行,有的呈鸭步,臀部隆起,行路无力。出现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患了先天性肠脱位,应及时去医院诊治。若突然出现走路不稳,同时伴有发热,肢体或关节疼痛,患肢不敢活动的症状,那么可能是骨髓炎或关节炎。若小儿生长发育过速,较肥胖,户外活动少,走路时两脚向内或向外一拐一拐,步态不稳,大多为佝偻病所致,应及早治疗。

  (2)肌肉病变。若发现本来走路正常的小儿,在5岁前逐渐出现上楼梯困难,蹲下后不易站起,站立时需用手扶着椅子,再用手的力量支起身体才能站起来。刚开始还能在平地步行,但步态不稳,容易跌倒。病情逐渐发展,最后在平地上亦步行困难,两小腿肚较肥大,医学上称假性肥大。如小儿有上述特殊征象,很可能是患了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如走路不稳,伴四肢无力,且呈发作性,突然发作数小时,可自行缓解。多发作在夜间或清晨醒来时,轻的腿抬不起来,重的四肢完全不能动。抽血测钾离子往往比正常值低。一部分患儿有家族史,那么,小儿可能患了家族性周期性麻痹,此病甚为少见。

  若走路不稳,伴下肢无力及眼皮下垂,说话声弱,症状晨轻暮重,运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首先应考虑重症肌无力。

  近年来,发现有些学龄前或学龄期儿童常因跑步不快,快步行走时左右摇晃,呈鸭步,登高困难而去医院就诊。医生发现由于幼年时肌肉注射过多,使臀部肌肉挛缩所致。

  (3)神经系统病变。若发现患儿步态不稳,行走时两脚分开,左右摇摆,如醉汉走路样;说话缓慢,断断续续不连贯,犹如吟诗状;写字常过大,动作较笨拙,不灵活;对运动的距离、速度及力量估计能力丧失,如让小儿做指鼻试验,患儿的手指总不能正确点在鼻头上,医学上称辨距不良。上述表现为小脑病变。如同时伴有头痛、呕吐、起病缓慢,进行性加重,多数为小脑肿瘤。若伴有发热,起病较急,脑脊液有改变,以小脑炎症可能性最大。

  对于步态不稳的治疗,一般分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两个方面。

  (1)内科治疗。如为骨髓炎和关节炎所致,首先需积极抗感染,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如因维生素D缺乏所引起的佝偻病,应使用维生素D剂,活动期每日1万—2万单位,口服。或30万~60万单位,1次肌肉注射,1个月后改为预防量,每日口服400单位,同时服一些钙剂,如丁维钙粉、活性钙粉、盖天力等。

  若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则需综合治疗,包括推拿、体疗、营养肌细胞的药物等,如维生素E、肌苷、加兰他敏等均可试用。

  治疗重症肌无力常用的药物有新斯的明或吡啶斯的明,婴幼儿用量每次5毫克,每日2~3次,宜在就餐时与食物同服,可使吸收迟缓,减少副作用。它的副作用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出汗、瞳孔缩小等,中毒时可用阿托品解除。除新斯的明治疗外,还可加用免疫抑制剂,常用药物为强的松口服,从小剂量开始,每日10毫克,逐步增加剂量。

  (2)外科治疗。若小脑肿瘤、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应予手术切除。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岁以内的婴儿治疗比较简单,将病儿双下肢保持高度外展位,用夹板保持6~9个月,多可治愈。3岁以内的患儿先用牵引放松患肢肌肉后,麻醉下用手法整复并用蛙式石膏固定,疗效比较满意。3岁以上的患儿一般主张手术切开复位,相对效果差些。如臀肌挛缩症宜手术治疗,一般预后较好,如双侧均有,可先治一侧,隔1月后再治另一侧。

  因患儿走路不稳,容易跌跤和发生意外,故患儿周围需有人看护。对肌无力或肌萎缩的肢体应每日多次按摩和进行被动运动,以加强功能锻炼。

  预防本病应从小做起,应经常抱小儿到户外活动,增加日光照射,防止发生因维生素D缺乏所致的佝偻病。小儿肌肉注射给药易导致臀肌挛缩,故应尽量避免给小儿打肌肉针。

上一篇:为什么宝宝不喜欢安静地坐着下一篇:妈妈偷懒神技:如何让BB自己穿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