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朋友因为看到一篇某医生推送的文章说感冒和着凉没有关系”,于是在公众号后台留言问我什么意见。
我仔细看了那篇文章,也逐一研读了作者在文末附上的三篇参考文献,但得不出作者认为的感冒和着凉没有关系”的结论。
从医学专业人士角度看,这篇科普文章犯了两个不该犯的错误:
1、混淆概念。
2、结论武断。
先说混淆概念
首先,文章引用了读者们所说的着凉”场景,比如:
为什么我吹风后就感冒了?
为什么我淋雨后就感冒了?
为什么上次洗澡后就感冒了?
上次我孩子就是没盖好被子第二天就感冒了
接着,作者阐述了感冒是怎么一回事儿,感冒的症状都有哪些,感冒的病因是病毒感染等科普内容,这些都没有问题。
但紧接着,作者突然笔锋转到了寒冷是不是一个影响感冒发生的因素。举了第一篇参考文献中的例子 —— 刚刚到南极科研站的人以及在那里生活了半年的人的感冒发生率,并没有发现明显的差别。
然而我们仔细想想就能发现,从这个例子中的寒冷”气候变化不增加感冒发生率的结论得不出读者们描述的着凉”不容易感冒的结论。
因为气候寒冷”不等于着凉”!
通俗地打个比方,这就好比有人做了一个试验证明三亚人到了哈尔滨不比哈尔滨人更容易感冒,于是得出结论说说吹风淋雨后的感冒和着凉”没有关系,这是不是混淆了概念?!
其实,如果通过这个例子告诉大家大热天吹空调不会生病,我倒是觉得还能沾点边。
再说结论武断
我们来看作者在原文中引用的第二篇文献,说:
有人对比脚泡在冰水里20分钟和放在空盆子里的人4-5天后的情况,发现冰水组有感冒症状的人多了一倍。
但这些研究的样本不大,不是双盲研究,可靠度都不那么高,第二个研究的观察指标只是主观感受,而不是真正的临床诊断,所以目前在这个问题上没有非常确切的结论。”
看到这里,正常逻辑推导出来的客观结论应该是仍需要科研人员做大样本量、设计更科学的研究。
但遗憾的是,作者移花接木引用了循证医学数据库Uptodate的看法,即:寒冷气候会增加呼吸道疾病易感性”这一流行观点没有科学依据。
可是,Uptodate这句话后面备注的参考文献,恰恰就是第一篇初到南极科研站的人与待在那里半年以上的人是不是更容易因为寒冷而增加感冒发生率那篇文献!
我在上面打比方说过了,这里的寒冷气候”因素和读者口中说的着凉”因素不是一回事儿!
对于读者口中的着凉”(如吹风、淋雨、出汗、没盖到被子、汗湿了衣服没及时换等)情形,目前既没有大样本量、设计科学的研究证明其和感冒有关系,也没有大样本量、设计科学的研究证明其和感冒没有关系。
未来有没有可能得出大样本量、设计科学的研究结论呢?我猜你可能会问到这个问题。我倾向于认为没有这种可能性。
因为出于医学伦理的考虑,这类的大规模临床试验不可能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查。
尤其是在儿童身上更不可能做这样的试验,你想啊,哪个家长没事儿舍得自家宝宝吹风淋雨去做这类试验呢?
感冒的病因是病毒感染没有错,但感冒病毒想要侵犯人体,除了考虑感冒病毒本身的毒力强弱、数量多少等因素外,更要考虑人体的复杂因素。
疾病的发生常常是多因一果,不是单一因素。
目前的共识是:免疫力降低的人更容易被病毒侵犯。
尽管目前少量的研究证实寒冷”这个因素不太可能会影响到人的免疫力,但着凉”和寒冷”不是一回事儿。
在淋雨、汗湿等着凉”情形出现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会发生什么变化,以及是否会影响到人体免疫力,我们尚不得而知。
在尚不得而知”的情况下,武断地得出感冒和着凉没有关系”的结论是不负责任的,对人体保留一些应有的敬畏还是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