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期间,最害怕应该就是看到宝宝生病,而我们最常遇见的就是宝宝发烧。看到宝宝小脸烧得红彤彤,浑身滚烫,不光是新手妈妈会手忙脚乱,即便是颇有小孩发烧经历的妈妈们,也会不确定自己的处理方法是不是正确,因为真的有很多坑,是宝宝发烧的时候不能跳的。所以宝宝发烧到底该怎么办?比如,就有妈妈问:宝宝发烧了,我觉得应该物理降温散散热,可老人就要让他多穿点、盖厚点,说可以出汗退烧。”那到底孰是孰非呢?晓暖暖今天就先简单的说说,宝宝发烧的判断标准,宝宝发烧机制分为哪几个阶段,应该怎样处理,以及宝宝发烧的常见误区有哪些。希望可以给新手妈妈带来一定的帮助。
宝宝发烧的判断标准正常儿童的腋下体温为36-37℃之间,超过37.5℃即可认为是发热。不过,儿童的体温有一定的波动范围,比如婴儿腋温在春、秋、冬三季平均温度上午36.6℃,下午36.9℃。夏季上午36.9℃,下午37℃。有些宝宝体温虽高,但经过观察可发现,无任何异常情况,所以体温较高的宝宝并不一定就是发烧,爸爸妈妈可结合宝宝的实际情况来做出判断。正常情况下,以下三种情况为宝宝发烧的判断标准:
1、额温或耳温或肛温≥38℃
2、腋温≥37.5℃
3、口温≥37.2℃
发烧的三个阶段发烧有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人体内是有体温调节中枢的,可以让体温维持在正常。当细菌、病毒、支原体等感染的时候,机体会调动免疫细胞,对这些致热源对抗,身体表现出体温升高的现象。每个阶段人体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护理方式也有不同。
1、体温上升期
发烧的定义为身体内部的中心体温≥38℃。人体的体温是通过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正常情况下体温设定在37℃左右。人体生病时,体温调节中枢会将设定温度提高,一旦体温设定点被提高,身体接收大脑的信号会主动升高体温,通过神经、激素和肌肉的调节,让身体通过寒战来产热,同时通过收缩皮肤血管,血流减少,毛孔关闭来减少散热,从而使体温上升,免疫系统进入战斗”状态。所以,宝宝开始发烧时会出现寒战、起鸡皮疙瘩、汗毛竖起、手脚冰凉等情况,这就是发烧的第一个阶段——体温上升期。
这个阶段,如果宝宝发抖感觉冷,爸爸妈妈可以适当帮TA保暖,盖一张毯子或薄被,帮助体温尽快达到被升高后的体温设定点。不要急着晾着或物理降温,更不要洗澡或擦身。否则宝宝就需要更多的寒颤来产生热量,会消耗他更多的体力,也会让TA感到更不舒服。
2、高温持续期
一旦体温升高到设定点,寒战会减少,皮肤血管也不会继续收缩,四肢会变成温热,不会有寒冷的感觉。皮肤开始发红发干、口唇发干,人会开始感觉热。这时产热和散热就会维持一个平衡,体温会在较高点稳定一段时间,这就是发烧的第二个阶段——高烧持续期。
爸爸妈妈最为焦虑的就是处于这个时期的宝宝,虽然现在有些观点不主张物理降温,但在宝宝持续高温时,降低室温、减少衣服、温水擦浴、多喝水等物理手段,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TA的不适感;如果是晚上发烧,宝宝睡得比较安稳,不要吵醒TA,爸爸妈妈辛苦一点定期监测体温即可;除了物理治疗外,也可以使用药物降温,不过一般不超过38.5℃不建议着急退烧,容易掩盖病情。
体温下降期
当发烧一段时间,病情被控制或服用退烧药后,体温设定点会重新被调低。当实际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身体又会接收大脑的信号主动散热,启动出汗这些散热方式,以减少产热,增加散热。这是发烧的第三个阶段——温度下降期。
当宝宝觉得热的时候,说明体温中枢已经下调了设定温度,宝宝的体温正在逐渐恢复正常,这个时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发汗”阶段,皮肤血管扩张,表现为大量出汗。此时就应该减衣减被,增加散热,帮助TA降温,如果宝宝出现不适,也可再利用物理或药物降温增加宝宝舒适度。
正因为如此,有的爸爸妈妈认为宝宝是捂汗就退烧了,但其实是因为机体下调了设定的温度,才启动了出汗等退热机制,所以不是因为出汗才退热了,而是因为需要退热了才会出汗。
注意事项:在发烧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宝宝水分的摄入,否则容易造成脱水的现象。
宝宝发烧常见误区宝宝发烧误区一:体温高就是生病
宝宝一旦患病就容易发烧,但并不是体温高就代表生病了,因为宝宝体温的高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宝宝喝很多热水、长时间晒太阳、穿太多衣服、用力哭闹、洗澡等,就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另外,测量体温的方法和时间也影响体温的真实数值,如腋下体温、口腔体温、肛门体就不同。还有就是,建议测宝宝腋温时,时间以10分钟为佳。
如果宝宝体温暂时升高,只要全身情况良好,能吃能玩,可暂时认为正常,随时进行观测,一旦宝宝体温高于38.5℃时,就要引起重视。
宝宝发烧误区二:捂热出汗可退热
我们总会听到捂一捂,出了汗就不烧了”这样的说法。
当宝宝发烧时,如果在体温上升期加盖毯子或薄被子,并不属于这里所说的捂汗”;如果在发热出汗时,给宝宝捂汗,可能会无法散热,从而引起捂热综合征”——宝宝会因为高温、缺氧、脱水等造成严重的后果(包括智力低下、运动障碍、癫痫等),致残、致死,尤其高发于1岁以内的宝宝。此时,应该把宝宝衣服解开,使其充分散热,并注意室内空气保持流动,但要注意宝宝手脚的保暖。
宝宝发烧误区三:冰袋/酒精/洗澡/擦浴进行物理降温
有的爸爸妈妈认为,物理降温就是给宝宝头敷冷毛巾或冰袋、温水洗澡或擦浴、酒精擦身等。
物理降温是保证宝宝舒适度的前提下进行,突然间的冰冷,可能会使宝宝更加不舒服,不建议使用;温水洗澡或擦浴在短时间内退热效果比较明显,但不建议在体温上升期实施,而是在高温持续期或体温下降器进行,否则会增加宝宝的不适感,如哭闹、寒颤、起鸡皮疙瘩等。当然,不管是洗澡还是擦浴后,都要迅速擦干全身,尤其是头发,并换上干净宽松的衣服,以免着凉;如果使用酒精进行物理降温,不仅会因为降温过快导致宝宝不适,还由于酒精可通过皮肤毛孔进入宝宝体内,导致酒精中毒,不建议使用。
宝宝发烧误区四:发烧立即吃退烧药
有的爸爸妈妈确定宝宝发烧后,会立即给TA服用退烧药。如果退烧效果不理想,会换另一种高效退烧药,这是不正确的。
如果刚刚开始发热,没有其他伴随症状,宝宝精神状况也不错,体温在38℃左右,注意观察。此时可以让宝宝多喝水、多排尿,用温水擦擦脖子、腋下、大腿根部等皮肤褶皱区域,帮助散热。如果手脚冰凉,说明体温还会升高,这时可以帮宝宝搓搓手脚。
当体温超过38.5℃才在物理降温的同时,给予退烧药治疗,而且一定要选用儿童剂型的退烧药,同时注意多喝水。一般服药后半小时到一小时体温会慢慢降下来,但也可能就管4-6个小时,因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并没有被清除,退烧只是暂时的;如果服药后宝宝体温还是没有降,也不能立即再次服用或更换其他退烧药,要间隔4-6个小时后才能再次服用。
宝宝发烧误区五:看完医生再处理
有的爸爸妈妈担心,给宝宝吃了退烧药后,会影响医生对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于是非要见到医生再做处理。或宝宝都已经发高烧了,在家不处理就直接抱到医院。
如果宝宝已经发烧到38.5℃以上了,就应先给宝宝进行降温,如果长时间高烧不处理的话,容易造成孩子高热惊厥、晕厥等发生。
宝宝发烧误区六:烧退了就是病好了
不要误认为烧退了就代表病就好了,这样的误区往往可能导致宝宝反复发烧或原有疾病加重而延误治疗。
烧退只表明宝宝的机体产热与散热的调节机制恢复正常,但这并不等于疾病痊愈,爸爸妈妈一定要配合医生做积极治疗,只有真正祛除病因才意味着疾病治愈。
宝宝发烧误区七:用肉汤补充营养
同大人一样,高烧会导致宝宝体内消化酶的活性降低,此时吃油腻的食物,不仅不能吸收,反而会引起宝宝呕吐或腹泻,加重身体的缺水,影响宝宝的消化功能。
宝宝发烧时,应给宝宝补充流质、营养丰富、清淡的食物,如稀粥、菜汤、果汁等。另外,还要给宝宝充足的水喝,这样做一方面可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另一方面可达到降温的目的。
宝宝发烧误区八:发烧时不能开空调
有爸爸妈妈认为,宝宝发烧还开空调不助于退烧。
不管是在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季,如果宝宝发烧,是可以开空调的,前提条件是空调不要直吹,且保持室内温度在28℃上下,让宝宝置身于安静、舒适的环境,这样才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发烧是人体自身的防疫系统和外来入侵的病毒作战的结果,是激活宝宝自身免疫系统的一种途径,所以并不需要积极退烧,除了在温度过高时使用退烧药,其余等待自愈即可。如果体温上升的原因不是感染性疾病,则这种高体温对人体并没有帮助,随时都可予以退烧,比如衣服穿太多、中暑之类的体温过高。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毫不犹豫带宝宝到医院就诊:① 2个月以下的出现发热症状;② 宝宝高热时,伴随严重感染或脱水;③ 如果宝宝伴随有其他症状,也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查明原因;④ 如果宝宝发热持续超过24小时,即使没有其他不适,最好也去看医生;⑤ 宝宝在高热的同时,出现哭闹烦躁,应立即带宝宝到医院就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