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专栏的一篇文章收到很多人的评论,就是下面这个专栏中第四章《残忍的阿尔伯特”人体实验告诉父母,不要因为学习对孩子发火》。
文中结合实验,我指出父母要让孩子把学习与快乐的结合起来,而不要把学习与痛苦结合起来,否孩子只会越来越讨厌学习。”结果,评论里很多人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学习本来就是痛苦的,怎么可能与快乐结合在一起呢?
有不同意见是好事,我也欢迎大家的评论,相信有这种思想的父母也不在少数。大家关注的就是我需要分享的,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写篇文章跟大家探讨下什么叫快乐学习”,学习到底是快乐还是痛苦?
学习是痛苦的?很多父母认为学习是痛苦的,我分析了下,父母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认知,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1、学习的本身是痛苦的
因为学习需要你走出舒适圈,去接触新的知识。而新知识的建立,需要思考,需要记忆,大量的脑力活动。这就像你走惯了一条路,现在让你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在这个开辟新道路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困难,因此学习本身是痛苦的。
2、学习的过程违背了人的本性
因为在学习过程中,要想学好,就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老老实实的坐在那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断努力,不断的坚持。这种努力的付出违背了人的本性,人天生就是懒惰的,追求快乐的,所以学习这种枯燥乏味的活动让人本能的抵触。
综上所述,在很多人看来,正因为学习本身的困难和学习的过程,使得学习成了一件痛苦的事。
不可否认,学习确实是存在这些问题,但是因为这些问题就一定会导致学习是痛苦的吗?
我不这样认为,上面的两个问题只能说明学习很辛苦的,辛苦可能是快乐的辛苦,但不一定痛苦的辛苦。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拿打篮球来说吧,打篮球痛苦吗?喜欢打篮球的肯定说不痛苦,不喜欢的可能说痛苦。
因为在不喜欢打篮球的人眼里,打篮球就是一个无聊的游戏,只是运球、传球、投篮这几个基本动作,然后一群人在那里乱打。但就是这么一项简单的运动,那些喜欢打篮球的人却饭可以不吃、课可以不上,但球不能不打。我当年初中打球时,下午放学后,饭先不吃,先去打球,然后打完球回来再急急忙忙的吃点。每次回家后,我都带着球,在家院子里苦练运球。
这个苦练基本动作跟学习的过程是不是很相似?打球也是要走出舒适圈,过程也是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做大量的训练。如果说人们因为上面原因讨厌学习的话,人们也应该会讨厌打球,觉得打球也是痛苦的。但是现实是这样吗?显然不是,对于那些喜欢打球的人来说,他们沉浸其中,只是感到辛苦,却从来没有说痛苦,相反,反而觉得很快乐。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很多在外人看来本身枯燥乏味,违反人性的行为,但是人们却乐在其中,并甘愿为之付出一切。
为什么?
为什么跟学习差不多的行为却有很多人甘之如殆?有很多人可能会认为,人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表现是源于兴趣,但我想说并不仅仅是兴趣,还有很多因素会使得人们甘于做这些违背人性的行为。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我们上面分析的,造成学习痛苦的原因更多的是归属于生理需求层次,因为它会让我们生理上感到难受,我们的生理本能让我们逃避这种无趣行为,转而追求一些可以带来快感的行为。
但是为什么又有很多人克服了这种本能逃避,反而不断坚持、不断努力的去做这种看似枯燥乏味、无趣的行为呢?
就是因为他们从这些行为上获得了更高的需求满足,比如成就感、尊重感、归属感,甚至是自我实现的需求。正是这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使得他们有动力来克服这种低级的生理痛苦,甚至变本加厉的、采用更加枯燥无聊的方式来锻炼自己,目的就是满足自己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当人把这种艰难困苦当做他实现需求的必由之路时,他就不会排斥这种违反人性的、枯燥乏味的过程,并且会享受这个过程。
我在初中的时候就去村里的工地干活。
工地上的活有多苦多累就不用说了,按理说一般人都不会想去干,何况是我这个才10几岁的孩子,就更应该逃避了。但是暑假我却主动跟父母说要去工地干活,父母不愿意我去,我还非要去。
那时候一天还不到20块钱。,跟一群大老爷们,从早上6点干到晚上7点。手磨破了,长茧后又好了,但是一天下来仍然磨的手疼;背被太阳都晒破皮了,火辣辣的疼。
我为什么不怕苦,不怕累,非要去干?难道不觉得累吗?
肯定不是。
我之所以去做,并坚持下来,就是因为我觉得我做了这些别人会尊重我佩服我,觉得我牛B。这才是不怕苦不怕累干这个的动力。
这种更高精神追求不仅让我不排斥脏和累,反而觉得恰恰是脏累才是实现我这欲望的条件,是我成功的保证。
学习同样如此。
学习的过程可能会很辛苦,违反人性,但如果孩子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那么他不仅不会觉得学习辛苦,相反他会享受这个过程,会觉得这个过程是快乐的,这才是快乐学习”的本质。
如何培养孩子快乐学习”那么作为父母,如何让孩子享受学习,快乐学习呢?
1、培养孩子吃苦、自律精神
既然学习的过程是枯燥乏味、违反人性的,那么我们就要培养孩子把这种枯燥乏味当做快乐的源泉的能力,让孩子具有这种迎难而上的精神,把吃苦、自律当做快乐的来源。
一旦孩子养成了这种吃苦精神、自律精神,孩子在面对学习时,他会把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当做成就感的来源,越是困难,他获得的成就感就越强。就像我之前去工地干活一样,越是辛苦,反而越是要做。
千万不要养成孩子骄奢淫逸的习惯,由着自己性子,想干啥就干啥。如果这样,当孩子觉得学习枯燥无聊时,他就会想逃避,这时候你再教育就晚了,因为他听不进去。
2、引导孩子从学习中获得精神能量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更高精神追求有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最好的方式当然是培养孩子把我自我实现的需求与当前的学习结合起来,比如孩子从小就树立了要当科学家的梦想,那么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孩子就会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知识。当然这很难,除了那些极个别的天才早早的就发现自己的理想,大多数人一辈子可能也没有找到。
那么我们就可以引导孩子从学习中获得社交需求、尊重需求。
比如很多父母买学区房,就是因为好的学校学习氛围更浓,孩子为了更好的融入群体,他也会不由自主的努力学习。
再比如给孩子设定一些小的学习目标,或者带孩子参加一些比赛,让孩子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尊重感。
当孩子建立了从学习中获得稳定精神能量的途径,持续获得尊重感、成就感、归属感时,孩子就会乐于学习,享受学习了。
总结学习肯定是辛苦的,但不一定是痛苦的。
让孩子快乐学习并不是不可能,关键在于父母给孩子树立了什么样的价值观,有没有帮孩子从学习中获得充分的精神需求,这才是孩子面对学习时感受快乐和痛苦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