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晚上,他想坐商场门口的游乐车。游乐车有两个位置,他兴冲冲地爬上车后,坐在右边的位置。同时,左边来了另外一个小妹妹,想与他同坐。
小妹妹在往车上爬的时候,孩子迅速伸手打人,我本能地呵斥住了他。他缩回了手,但眼里却泛着泪花,嘴巴瘪着,一副很委屈的模样。
想到最近他一直想表达却表达不出来的状况,我转变了态度,轻声问他:为什么要打人呢?”
他拍拍左边的位置说:这-这-这-这-里-妈妈坐。”
我这才反应过来,之前他坐游乐车,一直是我陪着他的,我习惯坐他左边。原来,在他心里,那个位置是预留给我的。
如果我没有尝试去倾听他内心的想法,我只会觉得这是一个爱攻击人的小孩,并愧疚自己没有把他教育好。
幸好是多问了这么一句,我才知道,打人并不是他的本意,只是他觉得妈妈的位置受到了侵犯。与此同时,我才反省自己,平时从未注意过孩子的感受,一直以主观的意愿去判断他,他该是受了多少委屈啊!
可能这种场景很多家长都很熟悉吧!我们总想让孩子好好听话,却从未想过要好好听孩子说话。
可是,倾听并不是一件多余的事情,有时候它比训导更重要。了解了孩子的动机再去引导他们的行为,比强加意志更有效。
经历了游乐车这件事,我越发觉得孩子是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提醒我们:他需要大人倾听他的心声。
因为说话常被打断或忽视,自己的意愿无法表达出来,便索性不表达,或者是想表达自己的时候就变得很紧张。
与此同时,我也发现孩子与他爸爸之间的关系突然变得很微妙。
我们在网上购置了一台孩子期待已久的儿童自行车,他爸爸花了两三个小时来组装零件。当时孩子很高兴,一直围着爸爸跳呀蹦呀,还一直念着要跟爸爸帮忙。
隔天,我问他,这个是爸爸花了很多心血拼起来的,爸爸是不是很厉害?
平时,爸爸就是他的不二偶像,爸爸能解决很多妈妈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他心里,爸爸是无所不能的。所以,每次我们有类似这种对话,他就会自豪地说:爸爸最厉害!
然而这一次,他并没有表现出我意料中的得意劲儿,他歪着头对我说:爸爸不高兴!
我想起那天下午,孩子兴冲冲地摸零件,在他爸爸面前晃来晃去,阻挠了组装车子的进程,他爸爸心急,不耐烦地责备过他几次。
孩子哪能读懂大人变相的支持,当他迫不及待的心情不被理解,他只会误以为爸爸不愿意帮他组装车子,认为自己并不受爸爸喜爱。
那几日,他对爸爸的态度也是表里不一。
每天他都会不停地问我:爸爸去哪里了?爸爸什么时候下班?可是,当爸爸抽午休时间出来陪他吃饭时,他会发脾气赶爸爸走,说不想跟爸爸一起吃饭。
这种状态很让我紧张。父母离开时情绪波动大,但在父母回来时心里渴望与父母的接触却同时也表现出反抗情绪,这种在心理学上称为矛盾型依恋”,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表现。
孩子的话需要我们倾听,孩子心底的声音同样需要我们倾听。当他们的想法不被接纳,情绪不被接纳,亲子关系就很容易受到破坏,从而产生不安全感。
拒绝倾听,是亲子关系中最大的杀手。
那段时间,我不敢确定孩子不同的异常表现之间是否有什么关联,但我可以确定的是,每一个异常举动都在指向一个意愿:他需要大人更多的耐心。
发现问题后,我们做的最大的努力就是听他说话。
在我们努力的同时,孩子也有了些转变。
首先是结巴的问题在慢慢克服了。原来一句一结巴的,变成了偶尔结巴。虽然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但恢复正常指日可待。他心里应该明白,不管他说得再慢、再卡,我们也会耐心的等待他把每一句话说完,也因此不紧张了。
此外,他也越来越爱表达内心的想法。和爸爸说好去体育公园玩球,爸爸失约,他会不断地提醒说爸爸说话不算话”,而在此之前,发生过无数次这样的情况,他都是逆来顺受,任由父母安排。
可能只有在确定自己会被倾听、会被尊重之后,才会敞开心扉,把最真实的想法说给我们听。
上幼儿园以后,在学校的时候稍微有点结巴,但寒暑假的时候,说话都是滔滔不绝,基本上不打结。我们也尽可能地给他营造轻松的环境,不让他急躁。
孩子正式恢复正常,是在幼儿园中班,4岁半。此时,离他结巴的第一天已经整整两年时间了。
眼下这个4岁半的孩子,勇敢,真诚,无论是高兴,还是不高兴,都愿意跟我们袒露心迹。即使是生气发脾气,我们也是全然接纳。
伏尔泰说:耳朵是通往心灵的路。”只有学会倾听,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也只有学会倾听,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与尊重。
与其说这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场挑战,不如说是我们教育路上的一堂警示课,它让我们反省,如何才能成为更好的父母。
让孩子听话,不如好好听孩子说话。
作者简介:
二次元猫小姐,持续正能量写作,已出版《你那么努力,为什么还是不成功》《告别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