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逛新华书店,遇到了一个家长,他在找一个绘本叫做《一园青菜成了精》。他在买这个绘本找了半天,还问了工作人员才找到,我猜是专门去买的这本书,他在交费的时候说,觉得给孩子买绘本是浪费钱,特别不值。
据我观察,现在家长都特别重视孩子的阅读,但是在给孩子选书的时候,不知道给孩子买什么书好。
很多家长经常随大流,看看别人都在读什么,反正不管怎样,给孩子买书就准没错。但是,很多书,家长又觉得不值。绘本就是一种很多人觉得不值的书。
我从我自身的阅读经验来说一说绘本的价值问题。
我为孩子念的第一本书叫《抱抱》。这本书呢,其实整本也没有几个字,每页除了里面有一句宝宝和妈妈,剩下的都是抱抱。所以如果价格和字数相关的话,他确实是不值。但是呢,我来分析一下,咱们如何去给孩子念这本书以及这本书它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抱抱》这本书呢,其实内容很简单,通过他的图画的内容,一幅一幅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小猩猩跟妈妈分离以后,它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看到了其他动物的妈妈和孩子们亲密的抱抱的一个过程,然后他自己想妈妈的情感达到顶峰,他坐在一个石头上哭了。突然,他的妈妈终于出现了,他妈妈:宝宝,然后呢这个小猩猩,很惊讶的回头看妈妈,然后说:抱抱,之后所有动物也都在说抱抱、抱抱、抱抱,这是这本书的一个高潮。
这本《抱抱》,我认为是非常适合幼儿,或者说是婴儿期的孩子的,我第一次给女儿读的时候,她才八个月。我记得她刚会坐,我就开始念,当时她一开始可能也不明白。
我对孩子的生长发育这块没有什么研究,但是我通过对孩子的观察,我发现她在八个月的时候,她是会被色彩吸引住的,因为《抱抱》的色彩还是比较鲜艳的,然后我一页一页的给她用我自己的语言,去讲这个故事:小猩猩在大森林里面玩儿,找不到妈妈啦,妈妈去哪儿了呢?小猩猩去找妈妈,路上看到变色龙在抱抱,看到长颈鹿在抱抱这样,然后这个一路上看到的所有动物,最后当他的情感达到顶峰的时候它就哭了,呜呜呜呜:我想妈妈我也要妈妈抱抱。这时候妈妈来了说:宝宝!然后小猩猩:啊”——妈妈”,然后她们两个人抱在一起。
我后来常常想起来,女儿等着在小猩猩回头那里说妈妈”和抱抱”,这个细节,在我看来,就是她确实理解了这本书的故事情节,也就是说她理解了那种对妈妈的想念的感情。她的表情和口气都是非常兴奋的。
所以我认为《抱抱》它的价值在哪里?就是你会发现一个不到一岁的孩子。它可以理解这本书的内容,它可以理解这本书里面那种母子之间的那种情感,而且她产生了共情。我认为这就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这一本书可能几十块钱,但是这本书不是只读一次,咱们会翻过来调过去读无数次,因为孩子就有这个特点,他喜欢这个东西,他无数次去看,无数次的让你去念,那么你每一次给他的念都是一次充实的陪伴。而你在充实陪伴的过程中,你的情感的表达和这本书带给他的这种共鸣,他找到了这种共鸣。
可以说对于一个一岁的孩子来说,你做任何事情你都达不到这个效果,你竟然仅仅通过一本绘本就发现了自己一岁孩子的情感共鸣。
我们不要忘了,孩子是独立个体,哪怕他只有一岁。但是为什么小孩子常常不被我们当做独立个体呢?因为很多人没有去试图了解自己的孩子。
其实我们为人父母的是渴望陪伴孩子的,但如何陪伴?众多方法中,读绘本是一个低成本高回报的事儿,而且是,通过一本书,你会了解你的孩子。不然你如何去相信,一岁的孩子可以通过绘本产生共鸣?
所以我认为《抱抱》这本书,你别看他就这几十个字,画了些动物和树什么的,看起来特别简单,其实我认为这本书他对于这种小孩子的心理和情感的把握的非常准确。
再说一本儿书,我也非常的喜欢。这本书叫《好饿的毛毛虫》。这个书的内容更简单,因为这本书没有什么情感的表达,就是一个毛毛虫,从他出生之后礼拜一吃了什么,礼拜二吃了两个什么,礼拜三吃了三个什么之类的,一直到礼拜六,他吃了好多蛋糕啊冰激凌啊,他吃了很多,然后肚子疼,这本书基本上就完了。
如果说我们没有明白这本书的话,那可能也会觉得,这个书凭什么好几十块钱,它的价值在哪里?我觉得,如果去观察,你去看看孩子会不会去撕这本书。因为我家的这本书是被孩子撕了的,然后我通过去观察,我发现她不是为了要去撕这本书,其实她是不能理解这个二维平面,她想从那个洞去找那只毛毛虫,他想知道毛毛虫去哪儿了,或者说他是想去看那个洞里面的那个样子,她找不到她就她就翻过来调过去,然后就被撕了。我那会儿找A4纸把它跟书粘在一起,然后把已经被撕没了的画面,我用差不多的颜色,自己把它补齐,所以我家这本书已经非常的破,还自己补了补丁的那种破。
但是你通过这本书,你就会发现孩子在思考。这是这本书带给我的一个最大的感觉,最大的一个价值所在。我会去想,这个孩子她竟然在思考,《好饿的毛毛虫》其实在最后给了我们一个比较比较有功利性的东西,我们可以借助这个给孩子讲不能贪吃。
但是这个道理我认为反而不是这本书的特色。能够促使一个孩子一岁多的孩子去想办法、去琢磨这个小洞,去上那个洞那里找那个虫子,或者说想看看那个洞里面被吃成什么样,这才是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和价值,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去促进一个孩子思考。
还有一个成套的书叫《我爸爸》《我妈妈》,这两本儿书好在哪儿呢——好在作者没有把爸爸和妈妈神话,书一上来就说:我爸爸什么都不怕,连坏蛋大野狼都不怕。他崇拜他爸爸,但是后面他又说,但是我爸爸也会做一些傻事儿,我爸爸吃的像马一样多。那么这是什么?这是帮助孩子树立一种观察的态度,爸爸妈妈都是可以被观察的,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观察?
观察是为了了解。就是让孩子去了解他的爸爸,让孩子他意识到爸爸是立体的人,不是完全的光辉、完全的伟岸的那种,这个人是真实的、鲜活的、有意思的,但也有缺点,他是立体的。同样《我妈妈》也是这样,吼起来像狮子一样,但是坐起来又像沙发一样柔软。这种描述,是一种对孩子的引导,引导他去立体的认识一个人。
都知道人是社会属性的。那么如何训练一个人的社会性?其实就是学着与人相处,怎么相处?学着了解人,学着去相处、包容、沟通。那么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特别是一个幼儿,有谁比父母更容易接触的吗?通过他在父母身上树立观察的思维,通过他对父母的立体式的观察模式,他其实是在学着怎么去和别人相互了解。
包括这个书在后面的时候,最后结尾的时候都是:我爱他,而且你知道吗?他也爱我。那么这就是一个什么设定呢?我的感觉就是:爸爸妈妈是有优点、有缺点的、是立体的,但是孩子对父母的爱是不变的,同样的道理,将来这个孩子他也是有优点和缺点的,但是父母对他的爱其实也是不变的。
通过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我必须要跟孩子说我爱你,女儿犯了错,我从来不说:你再这样我就不爱你了。我说:我爱你,但我会难过。我会说你即使是一个坏孩子,你也是我的孩子,我也爱你,但我会难过,会失望,会痛苦,会生你的气,所以我真的不希望你是一个坏孩子。这就是共情的作用。小孩子其实理解这种感情了,她自然就会去站在你的角度看问题。所以,在这里,我想跟家长提一下,不要说不爱孩子的这种话,没有任何的力度!反而让孩子失去安全感,失去对自己的值得被爱的判断。
所以《我爸爸》《我妈妈》这套书,让父母和孩子树立一个相互去观察、了解和体量的一种思维模式,这套书的价值就在这里。
有的书看起来特别没意义,比如说,那个《母鸡萝丝去散步》。我们大人看这本书的话可能三分钟就看完了,它一共十来页,一页一句话,那你可能会觉得,哎呀,这本书卖好几十块钱,它的价值在哪儿?
《母鸡萝丝去散步》从头到尾讲了一只母鸡走过了这儿,走过了那儿,然后到晚上又回窝了。它的价值在哪?我凭什么去花几十块钱去买这本书给孩子念?那我来说说,我女儿很喜欢这本书,她觉得很有意思,那在我眼里的这本书的意义在哪儿?我认为这本书的意义是告诉我们在平凡之中发现乐趣,细节中有生活。
就是《母鸡萝丝去散步》这样一个小小的农场,从这儿到那儿几步路,再几步路到磨房了,再几步路到蜂箱了。后来还有狐狸来了,然后狐狸想使坏老也没成功,书里是有这个冲突在的,孩子会喜欢这种冲突,但是我们大人可能觉得好无聊啊,其实不是的。
不是无聊,作者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生活中看似平凡的场景和看似平常的事情,其实有它的乐趣,我们要具备这种在平淡中发现乐趣的能力。
还有一个书叫《小黑猫和球》。这本书应该差不多,我女儿快三岁了,我们才读到,我发现这个这类的书,有一个特点,他给你讲了一个道理,但是他不以讲道理的形式去讲。
你看那个小黑猫在那个楼底下捡了一个球儿,然后他呢,他妈妈说:这是谁的球?小黑猫他也不知道,因为这是捡的嘛,对吧?然后他妈妈就说那你得去问这是谁的球,他就一家一家开始问。一直到一楼,一楼没人开门,然后这几个孩子就在院子里边玩这个球,一会儿一楼的那个来了说,这是我的球,然后小黑猫把球还给他,然后大家一起玩这个球,这个故事完了。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苦口婆心的跟孩子讲说这不是我们的东西,我们不要去动它,或者说不是咱们的东西,咱们不要。咱们讲道理的时候,可能对于孩子来说,第一他可能记不住,第二他没觉得这是一个多么正式的事儿,因为这个道理,以他的这种年龄的智商和情商他可能还理解不了。
那当这个道理以一个故事的形式,以一本书有画有内容为载体,他可能因为喜欢这个故事,就会反复的读,而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这个故事替我们告诉他了,这个球不是他的,所以不能拿;这个球是一楼的那个小朋友的,想玩,得和一楼的小朋友交朋友,大家一起玩。
通过一个绘本,省去了我们枯燥说理的这个过程,孩子也明白了这个道理,然后还增加了我们的有效陪伴,促进了亲子关系,一举多得,多效率!
我再说说日本的绘本。日本的绘本有一个特点,像《鳄鱼怕怕,牙医怕怕》,还有他一套《我们的身体》,里面很多本像什么上厕所呀,打防疫针之类的,包括《小鸡鸡的故事》《乳房的故事》。日本的绘本有一个特点,我发现功能性的多,这个情感的外露的很少,他都是为了跟你说一个功能性,比如说《鳄鱼怕怕牙医怕怕》,让孩子去关注牙齿,去正确的看待上牙医那里看牙的这个事情,对牙医那种强烈的害怕是一种可笑的行为。所以说日本的绘本它是有一个这种功能性在。
反观一些欧美的绘本,那欧美的绘本有一个特点,它不在功能性上过多的纠缠,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他在激发孩子的这种情感,通过情感促进认同,比如有个汤姆兔子系列,里面汤姆住院,尿床,骑自行车,包括邻居家离婚,汤姆的妹妹出生,汤姆在幼儿园打同学等等。
生活的事儿不是你不提,他就不发生,那么欧美的绘本就是正视他,然后去思考,然后去理解。我觉得这也是欧美绘本种类繁多的一个原因,他们就是想办法去勾起孩子的观察和思考,毕竟社会现象是复杂的,我们不可能把种种现象都藏起来。
还有一套绘本,这个争议是比较大的,就是这个《大卫不可以》《大卫上学去》《大卫惹麻烦》这个系列,这个系列在三岁之前我女儿是经常读的,那么我是给他营造的一个什么氛围呢?是一种调侃的氛围,就是让她觉得大卫是一个很可笑的孩子。
有的人说,我家孩子跟大卫都学坏了,我觉得,对于大卫这类否定式内容的绘本,绝对不能单纯的机械的给孩子去念,你应该是带着一个倾向性的,因为否定式就是批判,这个绘本要的就是孩子的批判思维。咱们要让孩子觉得大卫做的这些事儿都是傻事儿。
我们能说大卫是一个坏孩子吗?我不认为大卫是坏孩子,为什么呢?我看那个《窗边的小豆豆》,也不能说小豆豆是一个坏孩子,因为小豆豆,她自己写小豆豆的时候,她也说,她都不知道她为什么要上那个窗边儿去看那个鸟儿和天空,而不去跟着老师上课。大卫其实是美国版的小豆豆。
所以我觉得大卫咱们不能评价他是一个坏孩子。那么我们怎么通过大卫的行为来引导孩子呢?我认为就在于要让孩子意识到大卫的行为是可笑的,而大卫的行为为什么可笑?就是因为大卫他没有按规则来,或者说他没有界限感。
我觉得这是大卫系列主要的内涵,就是怎么给孩子树立一个界限感,让他去知道这个事儿,他那样是不行的。他那样做是可笑的。说粗一点,大卫的形象是一个傻X,那么我相信任何孩子如果他意识到大卫的可笑性的时候,他是不愿意成为像大卫这样的傻X的。
说了这么多,对于绘本,我不认为它不值,而且恰恰相反,我认为绘本就像诗歌一样,它是一个高度精炼的语言和优美的图画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它对低龄儿童或者说幼儿非常适合。
可能有人觉得觉得几十块钱都能买一本儿《红楼梦》了,他认为绘本和《红楼梦》能比吗?这个想法,我是不认同的,因为阅读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是不能相互否定的,为什么?因为可能一个孩子未来读《红楼梦》的时候,《红楼梦》给他的触动是非常强的,我们成人觉得这个触动才值得买单。但是同样道理绘本对孩子的触动也是很强的,只是我们不信罢了。而且将来孩子读了更多的书,阅读的层级越来越高了,比如说,过了经典典籍的阶段,他可能读一些哲学了,随着他看书的层级的不断的增长,当他回过头再去看绘本的时候,其实它还可以读出来绘本的经典性,因为你会发现绘本用精炼准确的语言和图画相结合,它所表达出来的意义,跟完全用文字去呈现,是不一样的。
不是说它字儿少它就不深刻,不是说字儿多,就深刻。绘本一样可以表现的很深刻。有一本书叫做《爱心树》,还有一书叫《石头汤》,不是不深刻。
那个爱心树,一个人的那种无休止的索取。包括《石头汤》,三颗石头,最后全村人整个形成了一个村宴,打破了这个村子里人和人之间的这种冷漠。所以绘本不是没有深刻在。而且反而因为这种极精炼的语言,在表达这种深刻的时候,显得更精准,比如说庄子说:夏虫不可语冰;偃鼠饮河不过满腹;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其实,有时候书里长篇大论的道理,我们体会出来了,但是我们反而没有能力去精准的描述,但是庄子能。
庄子问,我们用屋子用的是什么?我想来想去想不出来,然后接着看,我们用屋子用的是屋子的空间,是这个空,一个瓶子一个罐子,我们用的是这个空,没有空,瓶子就不再是瓶子,屋子也不再是屋子。
所以绘本的价值是什么?它的价值就在于它的语言精练,意思的精准。而它语言之所以可以精炼,是因为它有图画的帮扶。有的人可能说,我喜欢绘本,是喜欢它的图画,那好,为什么很多人看不懂一幅画?因为输出方式的问题,图画如果有一个牛X的题目,那么这个图画就有了灵魂,比如《呐喊》,比如《星空》,所以绘本的画,每页既是个体也是整体的一部分,那么每页的字,既与个体相关,有联系整个整体。所以绘本,它的价值可能恰恰在它的留白,不繁文累述,所以才精准,所以才直击孩子的心智。
其实,说到底,我反而不认为绘本没有《红楼梦》深刻,我会认为这是两种呈现方式。
我开篇提到的那个《一园青菜成了精》,这本书其实特别生动活泼,它讲的是一个菜园儿里边儿的各种蔬菜的拟人化,互相打来打去闹来闹去,然后他用一种类似于京剧似的那种语言,铿铿锵锵的,把一个正在茂盛生长的菜园的情况表达出来,其实这也是一种培养观察力的书,而且一些大一些的孩子还可以学习这本书的表达方式。
说了这么多,我还想最后说一句,给孩子读书,无需规定何时开始,只在于家长想不想给他读。有人说,我家孩子大了,绘本不适合了,没关系,认识字了,他反而可以读更多的书,没养成习惯不要紧,每天五页不多吧,按部就班,总有一天,他被书里的内容,彻底的吸引。
所以,开始读书,就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