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爸爸在线假期接踵而至,是否要带娃出行,做好以下几点准备,即刻出发

假期接踵而至,是否要带娃出行,做好以下几点准备,即刻出发

2020-06-26 08:45:03育儿知识
假期接踵而至,是否要带娃出行,做好以下几点准备,即刻出发

最近的假期真是接踵而至,孩子们的暑假刚刚结束,就迎来了中秋小长假,这不,马上又是国庆节了。宝妈们又开始纠结,是否要带娃出门旅行。还是那句老话,如果是因为别人家去哪哪了,你也要去,要是这种想法,那真是没必要去。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开学后,同学们都在谈论自己去了哪里旅游,而自己家孩子哪里也没有去,会被排斥,因此硬着头皮也要带孩子出去看看转转。有这两种想法的父母,应该是误解了旅行的意义,以及"走出去看看"到底是让孩子看什么。

旅行,是为了让孩子增长见识,增强所见所知所感,把书本上或者电视上看到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触摸一遍,以此来增加社会阅历,孩子眼界宽了,心胸就会宽广,接人待物就会成熟有分寸。

也有人说,孩子太小了,出去旅游就是遭罪,大人也玩不好,孩子也容易生病。这话听起来是没错,但即使是成年人,经年累月之后,曾经旅游过的地方也会记忆模糊,为什么一定要求孩子记住些什么呢?恰恰重要的是,孩子在当时的所见,当时的感受,就是最好的经历。

宝宝两岁半的时候,就对动物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无奈当地的动物园在重建,我们就索性带娃去了趟秦岭野生动物园。出发之前,一直在纠结是否要带婴儿车,担心宝宝走累了要求抱抱。考虑到行李不少,就没有带。后来宝宝在动物园的表现,也是惊艳了我和娃爹。娃第一次见到了那么多真的动物,目不暇接,全程都没有要求抱抱,自己乖乖的跟着我们游览。一直坚持到离开动物园,娃才沉沉的睡去。

因此,我们并不需要担心宝宝的记忆力和欣赏美景的能力。那些其实也都不重要,如果决定带娃去旅行,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去适合的地方,切莫盲目跟风。 所以毫无疑问,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肯定是好处的,但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

宝宝

◆ 纯粹为了发朋友圈,就别去了。

网友有个帖子说:朋友带娃去了趟公园,发了12条朋友圈,重点是家和公园的距离只有两站地。还有的父母,名义上是带娃去旅行,然后每到一个地方就拍照打卡,发朋友圈,然后大部分时间在酒店吹空调睡觉,或者跟着导游的路线马不停蹄,疲于奔命的感觉。

无论是以上哪种情况,对孩子还说都是一种伤害,既然决定陪娃出去玩,不论是家附近的公园,还是较远的旅行。如若一味的关心手机上的内容,很有可能会在低头的瞬间,就弄丢了孩子。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家长真的长点心了。

◆ 选择什么样的旅行点,才适合孩子?

3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宝宝已经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父母可以适当征求孩子的意见,或者在日常中观察宝宝有什么特别的喜好。比如,喜欢动物,就可以去动物园,然后根据经济条件,再选择目的地。喜欢恐龙,可以去恐龙园等等。

选择宝宝感兴趣的旅游地点,会使孩子对本次旅行有更为深刻的印象,配合度也会大大提升。父母能省心一些,孩子也能享受旅游的乐趣所在,一举两得。

6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孩子,身体心理都在全面发展,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心也越来越强,选择旅行的目的地的时候,就可以去一些有代表性的城市,领略不同的人文关怀。

选择

不建议盲目跟风,去既浪费金钱,又消耗体力的地方,出行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深层次体验,就要以孩子为出发点,考虑周全细致。在旅行的过程中,不要用大人的眼光去影响孩子。很喜欢网络上一位妈妈写的一段话,她说:"且由她去,人生之路就是发现之旅,别告诉她太多,她会告诉你她发现了很多。孩子的眼睛像相机,能记录素有的炫彩,而大人的眼睛像手机,对着夜空,只能拍到最亮的星。"

选择

◆ 准备周全,考虑细致

舟车劳顿,孩子的身体是否能承受。建议在一个地方深度游,出发前做好攻略,玩到尽兴而归。也可以睡到自然醒,旅行既要照顾孩子的情绪,也要适当给父母放松一下。

换了床单被罩,宝宝是否能睡着?建议带一套宝宝熟悉的床单被罩,小玩偶一个,日常喜欢的绘本书籍一两本,睡前讲一些故事,让宝宝适应新环境。

是否是易过敏体质,担心蚊虫叮咬。一定要带上常用的药品,比如驱蚊的,感冒的,止泻的等等。

手机中下载好宝宝爱看的动画片和爱听的歌曲,带一些小零食。这么做的为了防止宝宝在火车飞机上觉得无聊哭闹,有的宝宝一上车就睡觉,也有全程都不睡觉的孩子。做好这些,有备无患。

凌晨妈妈有话说:

不论我们处于哪种考虑,决定带娃出游,都无需攀比,适合自己家的就是最好的。不能因为别人出国了,自己省吃俭用也带娃出国,别人出去住的星级酒店,自己却需要精打细算,这样的情况,孩子非但玩不好,甚至还会有更强烈的挫败感。倒不如在自己的城市,或者周边的地方,静静的享受属于一家三口的休闲时光,也是美哉。

一位凌晨开始创作的二胎妈妈,我手写我心,点滴都是我带俩孩子的育儿经验。希望我的育儿经验能带给您一点帮助!

上一篇:怎样看待小学校园门口家长为孩子背书包现象?下一篇:“你怎么听不进话?”孩子缺乏听觉专注,父母得懂"鸡尾酒会效应"
猜你喜欢